念一叨

阴、入韵互转研究

本文中的「入韵」「阴韵」「阳韵」分别指结尾为塞音、既非塞音又非鼻音(开音节或半元音结尾)、鼻音的韵,不要与「入声」「阴声」「阳声」相混淆。

平时注意到不少声符在某些字里是入声,但在另一些字里又不是入声、也不是本来的入韵尾对应的阳韵尾的情况。 例如,「各」(見鐸一入 kak)的入韵尾是 -k,对应的阳韵尾应该是 ,但我们看到「路」「露」等字的读音是來暮一去 luH,而非预测的來宕一去 laŋH「浪」。 这就很奇怪,似乎在某些条件下,入韵可以和阴韵互转;但又和那个“次入声”显然不是一回事。 因此去韵书里转了一圈,搜罗了一些例目,不完全,但聊胜于无,希望能够看出些规律来。

例目

声符 韵尾 入例 阴例 本入*

* 本入:声符本身是否为入声。

分析

首先非常明显,-p 尾的例目极少; -k 的最多、最具代表性; -t 的次之,但也不少。

有本来是入韵的声符转成阴韵的,也有本来是阴韵的声符转成入韵的,但前者较多。

绝大多数阴入韵对转都是入声和去声之间对转,仅有少量例外; 如果只看本身就是入声的声符,则全部都是入、去声对转。

以下为归纳总结的大致对应关系:

  • 常规情况下,可以直接把入韵尾直接换成 -jH,例如「撮-最」:tswat>tswajH

  • 形如 -wC 的入韵(如屋韵)当然不能照猫画虎地转成 -wjH,不像话,只能转成 -wH

  • 如果你使用的拟音方案中四等韵无后缀半元音,则对转后的四等字也不必加,直接转去声。

  • 特别地,-aC>-uH。 推测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入韵尾由于某种机制无法转成 j,而是变成了 w,然后和 a 缩合了。

  • 对于很多 -jeC(如昔三、薛三),似乎可以对应到 -j(a~e~u)H 去。 这可能反映了此类入韵的主元音曾经历过一轮高化。

仅凭上面的表格,我们无法判断这种对转现象是如何产生的。 有可能是入韵主动转成的阴韵,也有可能是反过来; 也有可能是先有的声符本身(而无论是否为入韵),再根据一定机制推出的派生字; 还有可能是先有的各个字的读音,而形声字是后造的,声符只是随意选取的相近字。

最后,除了本篇所研究的阴、入韵互转的情况以外,阳、入韵自然可以对转(ptkmnŋ 的自然对应),也有更海量的字例。 但是,阴、阳韵之间似乎很少能够对转,只能想到极少的例子,如「猜-青」、「播蕃-蕃翻」。 至于阴、阳、入三栖的字,则是完全找不到。 这是否反映了那些“真”阴韵字的音韵行为的相对独立性? 我们或许可以仿照“次入声”的思路,将那些由本来有塞/鼻韵尾的字转来的阴韵字称为「假阴韵」,而将本身就是开音节/半元音结尾的阴韵字称为「真阴韵」。